:::::: 本日各國官方智權訊息 :::::: --- - TopicsExpress



          

:::::: 本日各國官方智權訊息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 (SIPO) --- 美國為何選用專利分類新體系?   2010年之前,世界主要專利分類體系包括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的國際專利分類(IPC)、歐洲專利分類(ECLA)、美國專利分類(USPC)和日本專利分類(FI/F-term)。這些分類體系在分類原則上的差異以及各自存在的局限性,給利用其他國家專利文獻者造成困難,人們一直在尋求一個“全球性”的專利分類體係以滿足多種專利檢索需求。   鑑於此,2010年10月,美歐宣布合作開發聯合專利分類(Cooperative Patent Classification,簡稱CPC),美國專利商標局承諾將在CPC實施之後放棄其近200年曆史的USPC。   CPC按照IPC分類標準和結構進行開發,以ECLA為基礎,並融入USPC的成功實踐,由歐洲專利局和美國專利商標局共同管理和維護,並於2012年開通了CPC官網。歐洲專利局局長巴迪斯戴利曾表示,“CPC網站的開通是專利體系協調過程中第一個里程碑式的成果”。   技術原因   美國專利商標局放棄近200年曆史的USPC,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是USPC在兼容性方面存在缺陷:   首先,USPC是最早的分類體系,始於1836年,但由於其在設置上較為複雜,僅靠每年微調無法達到與其他分類體系兼容的目的。   其次,USPC是典型的功能分類體系,與其他分類系統難以兼容。   此外,USPC與IPC也難以兼容。眾所周知,IPC是各分類體系結合的產物,採用功能與應用並重的分類原則。由於分類原則不同,造成美國在利用其他國家專利文獻時因其獨具特色的功能分類帶來麻煩。為此,美國專利商標局曾試圖通過制定與其他國家專利分類法的類目對照表,以及按照USPC對國外專利文獻重新分類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方法都是受限的。   美國專利商標局為什麼沒有採用IPC?筆者認為,IPC幾近全球通用,但同時存在檢索精度不高等諸多問題:   首先,IPC分類條目過於寬泛,始終維持在7萬個條目,無法適應電子環境下的應用。   其次,由於各國分類機構專業程度不一,對技術方案和分類規則的理解不同,給出的IPC分類存在較大差異,審查員檢索時必須考慮正常分類情況以外可能出現的其他情況。   再其次,由於沒有強制對過檔文獻進行再分類,相同的技術內容在不同版次的IPC分類表中可能處於不同位置,從而對檢索工作造成困難。   此外,美國專利商標局的官員曾表示,IPC的更新和修訂不夠靈活,造成在某些IPC分類位置下的文獻量過於龐大,因此某些領域不能利用IPC進行有效檢索。   對於美國專利商標局為何主動與歐洲專利局聯合開發CPC,美國專利商標局前局長卡波斯曾表示,CPC給美國提供了一個與IPC兼容的分類系統。CPC項目將極大地惠益於美國專利商標局及其職員,進而有益於全球創新主體。   據筆者了解,CPC具有檢索精確、兼容性強和修訂及時等優勢,具體而言,其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CPC可以促進工作共享。美歐在分類領域有著長期合作,歐洲專利局對1920年之後的美國文獻分配有ECLA分類號,美國專利商標局對部分歐洲專利文獻也給出USPC分類,由此,兩局可充分利用積累的分類成果,降低體系合併後的分類成本。   二是CPC可以動態修訂更新。CPC適應技術發展趨勢,可隨時引入新技術細分條目。   三是CPC兼容性強。CPC在等級結構、分類原則、分類定義等方面繼承了IPC分類標準,便於用戶的理解和使用。   四是CPC提高了檢索效率。CPC使全球審查員和用戶通過訪問同一個文檔庫進行專利文獻檢索成為可能。   五是CPC具有更多的細分條目。CPC設有25萬個分類條目,並融入了新能源、環保等新興技術分類,以及保留了USPC中商業方法的分類實踐。   內在動因   筆者認為,美國專利商標局放棄使用多年且非常成熟的分類體系,進而合作推出CPC,有其深層次的原因和考慮。   首先是社會因素,即為了迎合美國新興技術迅猛發展。   技術的迅猛發展促使美國專利申請量持續增長,為保證USPC作為專利文獻高效分類和檢索工具的作用,就須進行改革以適應這種變化,如美國將商業方法納入專利保護客體後,在USPC中增設了商業方法類目並引入CPC。   其次是經濟因素,即致力於降低審查成本。   據相關報導,歐洲專利局兩年來共投入150名審查員專職從事CPC創建工作,IT改造方面花費了1200萬歐元,完成了全部文獻的分類號更新。   隨著專利文獻量的增長,工作共享是降低審查成本的必然選擇。近些年來,美國專利商標局通過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專利審查機構建立專利審查高速路、PCT國際檢索外包等措施增加工作共享,改進專利檢索質量和審查質量。   此外還有政治因素,即主導分類規則的製定。   美國專利商標局從維護自身利益出發,不遺餘力地推動國際分類規則的變革,其潛在考慮是:分類規則趨同,是檢索結果互信的前提,最終將對審查結果互認產生影響。有學者指出,美國專利商標局推出CPC,旨在重新掌握分類標準的主動權,並隨著分類規則與檢索系統的輸出佔據專利數據庫的戰略制高點。   未來展望   今後,分類合作日趨深入,分類體系融合日趨明顯。目前全球45個專利審查機構表示願意採用CPC作為內部分類檢索工具,這就意味著超過2萬名專利審查員將共享一個專利分類方案。可以預見,CPC和日本的FI在經過一段時期的角逐競爭後,通過在各自優勢技術領域中相互借鑒,將逐步形成一個兼具兩大分類體系優勢的新的混合分類體系,並將會應用到全球各專利審查機構的專利文獻分類中。 新聞來源: sipo.gov.cn/mtjj/2013/201306/t20130618_803445.html 未盡臚列者敬請參閱本所官方網站,謝謝。
Posted on: Thu, 20 Jun 2013 02:02:50 +0000

Trending Topics



Recently Viewed Topics




©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