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1 | 工商時報 | C9 全球財經周報/東南亞 - TopicsExpress



          

20130721 | 工商時報 | C9 全球財經周報/東南亞 中等收入陷阱 鍾志恆 ■馬來西亞正受困於中等收入陷阱,但因為過度依賴政府來推動經濟發展,導致僵局難以突破。 ■Malaysia is struggling to find a way out of the "middle income trap". 馬來西亞近幾年的經濟表現,曾被視為東南亞模範生。但其藉由國家力量來推動經濟成長的做法,未能帶動民間擴大投資,讓馬國陷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 trap)。在經濟停滯不前之下,馬國必須花更多時間,才能躋身已開發國家行列。  國際貨幣基金(IMF)4月底警告,亞洲新興經濟體面臨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風險,即人均所得達中等水平後就停滯不前,不利其躋身已開發國家行列,馬國這現象尤為明顯。  馬國發現過去藉政府帶頭,推動經濟成長的策略已露疲態,因為經濟太依賴強勢政府的政策,使得民間自我成長的活力薄弱,未能從政府手上接棒,扮演後續推動經濟發展的角色。  由於經濟政策的推進效果逐漸轉弱,馬國難以按原來計畫,朝著已開發國家之路邁進。因此馬國正想盡辦法,找出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的方法。 勞動條件 比不上印尼  中等收入陷阱讓過去低勞動和低生產成本等競爭優勢不再,若國家無法讓產業升級或轉型,只會讓經濟停滯甚至倒退。  距離首都吉隆坡約1小時車程的巴生港口自由區(PKFZ)工業園區,最能反映當前馬國經濟狀況。  馬國當初投資125億馬幣(逾1,171億台幣)打造占地404公頃園區,2006年啟用,提供稅負優惠和其他津貼,吸引外國廠商前來投資,以成為物流中心,但始終只有少數公司感興趣。  根據日經新聞報導,有日商高層主管認為,馬國的勞動和其他成本都很高,印尼的條件反而更吸引。  儘管馬國經濟每年成長約5%,但專家指出經濟主要是由政府支出來帶動。  從汽油、小麥到其他生活必需品都有政府補貼,因此馬國民眾的相關支出,只有實質價格的一半。經濟因民間投資不足而出現的空白部份,就由政府的公共工程來填補。結果讓政府每年財政赤字,相當於國內生產毛額(GDP)約5%。 推動製造業 漸失動力  但政府對提振經濟的影響力逐漸消退。以馬國汽車製造商Proton為例,其目前國內車市占有率,因為給民眾印象不佳,已從2001年逾50%的高峰腰斬至20%出頭。  前總理馬哈地要讓馬國從發展中國家成長至已發開國家,因此致力推動馬國製造業,Proton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成立。但其做為提升馬國製造業水平的遠大目標卻卡在半路中。  雖然馬國經濟自1980年代開始,因為優待外商和低廉勞動成本優勢而起飛,但到目前為止的人均GDP僅約1萬美元(約29.9萬台幣),遠低於南韓和台灣。這三國在1980年代初的人均GDP彼此差不多。  馬國經濟持續依靠政府來帶動,像馬國能源業巨頭Petronas等許多上市公司都跟國營企業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由民間投資的新產業增長卻緩慢。外界認為馬國能否跟上東南亞成長的步伐,就要看其是否有新經濟成長計劃,帶動馬國整體經濟活力的健康發展,而不再偏重政府的力量。
Posted on: Sun, 21 Jul 2013 21:47:30 +0000

Trending Topics



Recently Viewed Topics




© 2015